【文言文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告子下原文及翻译】一、
《孟子·告子下》是《孟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主要围绕“性善论”展开讨论,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通过各种例子和论述说明如何培养和保持这种善性。该篇还涉及对“义利之辨”的探讨,主张以仁义为本,反对功利主义。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体现了孟子的思想深度与教育意义。
本文将对《孟子·告子下》的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心。” |
|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古代圣王因为有不忍心的心,所以施行了不忍心的政策。 |
|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人,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人,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人,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人,不是人。 |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 |
|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人有这四种善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 |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有这四种善端却说自己做不到的人,是在伤害自己;说君主不行的人,是在伤害君主。 |
|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凡是有这四种善端的人,如果都能加以扩充,就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涌出一样。 |
|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如果能够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加扩充,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
|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区别非常微小,普通百姓失去了它,君子则保存着它。” |
|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 舜通晓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是因为仁义而行事,而不是为了行仁义而行事。 |
三、总结
《孟子·告子下》通过论述人性本善的观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认为,人天生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只要加以培养和发扬,就能成为真正的君子,甚至成就大业。文章不仅具有哲学深度,也对现代社会中个人品德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比原文与翻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感受其语言之美与思想之深。对于学习古文、研究儒家思想的人来说,这篇内容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