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案】《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叙事诗,属于“三吏”“三别”中的一篇。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乱时期一位老妇人被官吏抓走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批判。
一、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习诗歌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理解古诗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体会战争带来的痛苦,培养人文关怀意识 |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 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思想 | 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
| 掌握诗歌的叙事结构 | 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导入:同学们是否了解唐朝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争对百姓生活有什么影响?
- 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入《石壕吏》的历史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 教师正音,讲解重点词语(如“吏”“逾墙”“夜久语声绝”等)。
3.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情节发展。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妇人会被抓?她的心情如何?诗人想表达什么?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你认为诗中的“吏”代表的是谁?诗人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 总结:诗人借老妇人的遭遇,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战争的残酷。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对比阅读:《新婚别》《垂老别》等其他“三吏”“三别”作品。
- 联系现实:当今社会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我们应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6.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
- 强调杜甫“诗史”的特点,以及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四、板书设计
```
石壕吏
——杜甫
背景:安史之乱,战乱频繁
情节:老妇被抓,诗人目睹全过程
主题:反映战争之苦,表达人民之痛
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性强
情感:同情百姓,批判现实
```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诗史”这一说法的理解;
3. 阅读《春望》《登高》等杜甫诗作,比较其风格差异。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角度解读《石壕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今后可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