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常戚戚中的戚戚什么意思】“小人常戚戚”出自《论语·述而》,原文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宽广,光明磊落;而小人则常常忧愁不安,内心充满忧虑。
其中,“戚戚”一词,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下面将对“戚戚”的含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戚戚”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一种情绪状态,通常指内心不安、忧愁、焦虑或恐惧的情绪。在“小人常戚戚”中,“戚戚”指的是小人因为心胸狭窄、缺乏修养、行为不正等原因,常常处于一种紧张、不安、忧虑的状态。
与之相对的是“君子坦荡荡”,即君子因胸怀宽广、行事正直,所以内心平静、无忧无虑。
从字义上看,“戚”有忧伤、哀痛之意,“戚戚”则是叠词,加强语气,表示情绪的持续性和强烈性。
因此,“小人常戚戚”可以理解为:小人常常处于一种忧愁、不安、焦虑的心理状态之中。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用法 | 出处 | 解释 |
| 戚戚 | 忧愁、不安、焦虑 | 形容词,用于描述情绪状态 | 《论语·述而》 | 表示小人因心胸狭隘、行为不端,常处于忧虑不安之中 |
| 小人 | 指道德低下、行为不端的人 | 名词 | 《论语》 | 相对于“君子”,指缺乏修养、心术不正之人 |
| 常 | 经常、总是 | 副词 | 《论语》 | 强调小人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 |
| 坦荡荡 | 心胸开阔、光明磊落 | 形容词 | 《论语·述而》 | 与“戚戚”形成对比,体现君子的内心状态 |
三、延伸理解
“戚戚”不仅是情绪的表达,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水平。孔子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而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
因此,“小人常戚戚”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应注重自我修养,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豁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