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文言文及释义】“投笔从戎”是一个出自《后汉书·班超传》的成语,讲述的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放弃文职,投身军旅,最终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弃文就武,立志报国。
一、原文节选(《后汉书·班超传》)
> 超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于是弃其书,投笔而叹曰:“大丈夫若无志,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岂能久事笔墨之间乎!”
二、白话翻译
班超说:“一个大丈夫如果没有别的志向和谋略,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边远地区建立功业,取得封侯的爵位,怎么能一辈子在书写文书的事务中度过呢?”
于是他扔掉书本,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什么志向,就应该效仿傅介子、张骞,到远方立功建业,获得封侯的荣耀,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虚度光阴呢!”
三、词语解释
| 文言词 | 白话意思 | 出处 |
| 投笔 | 扔掉笔,表示放弃文职 | 《后汉书·班超传》 |
| 从戎 | 参军、从军,指投身军旅 | 《后汉书·班超传》 |
| 大丈夫 | 有志气、有抱负的人 | 《后汉书·班超传》 |
| 傅介子、张骞 | 汉代出使西域、立功的使者 | 《后汉书·班超传》 |
| 立功异域 | 在边远地区建立功业 | 《后汉书·班超传》 |
| 封侯 | 被封为侯爵,象征功成名就 | 《后汉书·班超传》 |
四、总结与启示
“投笔从戎”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一个人不甘平凡、追求理想的勇气与决心。在当今社会,虽然不再需要“投笔从戎”,但这种“不满足现状、勇于改变”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 内容 | 解读 |
| 故事背景 | 班超原为文职官员,因不满现状而选择从军 |
| 核心思想 | 弃文从武,追求理想与成就 |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勇敢追求梦想,不被环境所束缚 |
| 成语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改行或转战新领域,立志有所作为 |
通过“投笔从戎”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志向与担当,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