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通假字有哪些】《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寓意而广为流传。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指的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通假字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方便读者查阅。
一、通假字概述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文字现象,常用于表达某些特定的含义。在《桃花源记》中,虽然通假字的数量不多,但了解这些字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桃花源记》通假字总结
| 原文句子 | 通假字 | 本字 | 解释 |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 得 | 德 | “得”通“德”,意为“获得” |
| 渔人甚异之 | 异 | 易 | “异”通“易”,意为“感到奇怪” |
| 欲出,复寻前踪 | 寻 | 询 | “寻”通“询”,意为“寻找” |
| 吾与汝毕力平险 | 毕 | 避 | “毕”通“避”,意为“尽力”(注:此句出自《愚公移山》,非《桃花源记》原文) |
> 说明:上述表格中,“吾与汝毕力平险”一句并非出自《桃花源记》,而是出自《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因此,在《桃花源记》中并没有“毕”通“避”的情况。该例仅作参考,提醒读者注意区分不同作品中的通假现象。
三、小结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经典文言文,其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虽通假字不多,但掌握其中的通假现象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内涵。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桃花源记》中的通假字主要集中在“得”、“异”、“寻”等词上,且多为音同或音近字的替换。
在学习文言文时,建议结合上下文理解通假字的实际意义,避免机械记忆。同时,也要注意区分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以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桃花源记》中的其他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可继续关注相关专题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