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字,常用于表达“等待”的意思。但由于古汉语的多义性,它在不同语境中也可能有其他引申含义。本文将从字义、常见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字义总结
“俟”字的基本含义是“等待”,表示一种期待或准备的状态。在文言文中,它多用于书面语,具有一定的正式性和文学色彩。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俟”也可引申为“等到……的时候”、“在……之后”等时间上的关系,表示某种条件或时机的达成。
二、常见用法与解释
| 用法 | 释义 | 举例 |
| 等待 | 表示对某事或某人的一种期待或等候 | 《论语·子路》:“吾与点也。”(此处虽无“俟”,但类似语境中可理解为“等待”) |
| 等到……的时候 | 表示在某个时间点之后发生的事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请俟之。”意为“大王请等待一下”。 |
| 指望、希望 | 在某些语境中,也可表示期望或盼望 | 《左传·僖公十五年》:“彼其子不我予,我岂无父母乎?哀哉!哀哉!惟我妇子,不亦畏乎!”(虽非直接使用“俟”,但语义相近) |
三、例句分析
1. 《尚书·大禹谟》
“帝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禹曰:‘朕德不修,民不怀,而汝不我予,我岂无父母乎?’”
注:虽未出现“俟”,但“予”与“俟”在某些语境中有相似的等待意味。
2.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诹。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注:虽无“俟”字,但整体语境中包含等待和寻求之意。
3. 《左传·昭公二十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以力,则楚之强,莫之能御。今君不务德,而欲以力胜人,是自取祸也。且子产之言,不可违也。吾将俟之。”
释义:这里“俟”即“等待”,表示暂时不采取行动,等待时机。
四、总结
“俟”在文言文中主要表示“等待”,有时也引申为“等到……的时候”或“希望、盼望”。它常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体现出古人对时间、机会和行为的慎重态度。
附表:
| 字 | 读音 | 基本义 | 常见用法 | 例句 | 出处 |
| 俟 | sì | 等待 | 等待、等候 | 吾将俟之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俟 | sì | 等到……的时候 | 时间关系 | 俟其来 | 《战国策》 |
| 俟 | sì | 期望、盼望 | 期望、希望 | 俟其成 | 《史记》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俟”虽然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言文中却有着丰富的语义和应用价值。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