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的全文释义】“商鞅立木”是《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一个著名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商鞅在推行变法时,为了树立政府威信、取信于民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个故事体现了商鞅在变法初期通过实际行动来赢得百姓信任的智慧。
一、故事概述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为了确保新法能够顺利实施,商鞅决定通过一个具体行动来展示朝廷的诚信和决心。他在国都咸阳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并悬赏:“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起初,百姓对此感到怀疑,不敢轻易尝试。于是,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最终,有一个人勇敢地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兑现承诺,赏给他五十两黄金。这一举动迅速在民间传开,人们开始相信朝廷的言出必行,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释义与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史记·商君列传》 |
| 时间 | 公元前356年 |
| 人物 | 商鞅、秦孝公、百姓 |
| 事件 | 商鞅立木于南门,悬赏搬至北门,兑现承诺 |
| 目的 | 建立政府权威,取信于民,为变法铺路 |
| 影响 | 赢得百姓信任,推动变法顺利进行 |
| 寓意 | 诚信为本,言出必行,才能赢得人心 |
三、总结
“商鞅立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行为,更是一种治国理念的体现。它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改革,首先必须赢得人民的支持。商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言而有信”的力量,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作为“诚信治国”和“以身作则”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