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简介】《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系统总结了古代医学理论与临床经验,尤其在对外感疾病(如伤寒)和内伤杂病的辨证施治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全书共16卷,原名《伤寒杂病论》,后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流传于世。
本书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中医教学和临床实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遗产之一。
《伤寒杂病论》简介总结表
| 项目 | 内容 |
| 书名 | 《伤寒杂病论》 |
| 作者 | 张仲景(东汉) |
| 成书时间 | 约公元200年左右(东汉末年) |
| 内容分类 | 原为一书,后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
| 主要特点 | 辨证论治、方剂精炼、理论系统 |
| 研究对象 | 外感病(如伤寒)、内伤病(如杂病) |
| 医学地位 | 中医临床医学奠基之作 |
| 影响范围 | 对中国及东亚地区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
| 现存版本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别流传 |
| 核心思想 | “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因人制宜 |
总结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更是历代医家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书中提出的辨证施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的诊疗实践。其内容虽源于古代,但其科学性与实用性依然受到现代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通过学习这部经典,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历史渊源,还能提升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