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其门而不入成语是什么意思】“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集体或事业,不顾个人安危和家庭生活,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与责任感。
一、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三过其门而不入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字面意思:三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引申含义:形容人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专心致志于事业或职责。
二、成语故事背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大禹受命治理洪水,他带领民众开山挖河,疏通水流。为了完成治水大业,他整整十三年没有回家,甚至有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家中等待,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最终,他成功治理了洪水,成为一代明君。
三、成语意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三过其门而不入 |
| 出处 | 《孟子·滕文公上》 |
| 字面意思 | 三次经过家门口而没有进去 |
| 引申含义 | 形容人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精神 |
| 故事来源 | 大禹治水 |
| 精神内涵 | 责任感、奉献精神、忘我工作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赞美那些为事业、家庭或社会默默付出的人 |
四、成语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三过其门而不入”虽然不再用于描述治水,但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工作、学习或家庭责任而牺牲个人时间的人。比如:
- 一位医生连续多日加班,连家都顾不上回;
- 一位教师为了学生考试复习,放弃休息时间;
- 一位工程师为了项目进度,多次错过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这些行为都可以用“三过其门而不入”来形容,表达对其敬业精神的敬佩。
五、结语
“三过其门而不入”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