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成语介绍】“人琴俱亡”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出自《世说新语·伤逝》。这个成语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友情与哀悼的故事,表达了对失去挚友的深切悲痛。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深刻的情感意义。
成语简介
“人琴俱亡”原意是指人和琴都已不在,用来比喻朋友去世后,连象征友谊的乐器也失去了意义,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哀思。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形容对失去重要人物或事物的极度悲伤。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世说新语·伤逝》中,讲述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与他的好友戴逵之间的故事。戴逵去世后,王徽之得知消息,立即前往吊唁,并在墓前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之后感叹:“人琴俱亡!”从此,“人琴俱亡”便成为表达哀悼之情的经典成语。
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人 | 指人,尤其是亲密的朋友或知己 |
| 琴 | 指琴,象征着友情或艺术的寄托 |
| 俱亡 | 都已不在,表示失去 |
整体含义:人与琴都不复存在,比喻失去挚友或珍贵之物后的无限悲痛。
使用场景
“人琴俱亡”多用于文学、诗歌或正式场合中,表达对失去亲友的深切哀悼。例如:
- 在追悼会上,人们常用此成语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渲染情感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成语延伸
虽然“人琴俱亡”主要表达的是哀伤之情,但也可以引申为对某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它不仅仅局限于友情,也可以用于对艺术、理想、青春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失落。
总结
“人琴俱亡”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内涵。它不仅是对友情的缅怀,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含义及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人琴俱亡 |
| 出处 | 《世说新语·伤逝》 |
| 含义 | 表达对失去挚友的深切哀悼 |
| 延伸意义 | 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
| 使用场景 | 文学、追悼、情感表达等 |
| 情感色彩 | 悲伤、哀痛、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