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不离口解释是什么】“曲不离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曲子(音乐)不离开嘴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某种艺术形式或技能非常熟悉,甚至到了随时可以演奏或演唱的程度。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音乐、戏曲、说书等表演艺术的从业者,表示他们技艺高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表演。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曲不离口 |
| 拼音 | qǔ bù lí kǒu |
| 出处 | 《红楼梦》中曾有类似用法,但具体出处尚无明确记载 |
| 本义 | 曲子不离开嘴,指经常唱曲子 |
| 引申义 | 技艺高超,能随时表演;也形容人对某项技艺非常熟练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评价音乐、戏曲、说书等表演艺术的艺人 |
| 近义词 | 唱念做打、技艺娴熟、手到擒来 |
| 反义词 | 一知半解、生疏笨拙、不得要领 |
二、使用示例
1. 他从小在戏班长大,曲不离口,唱起戏来真是行云流水。
2. 这位老艺人年过花甲,依然曲不离口,一开口便令人陶醉。
三、文化背景与延伸理解
“曲不离口”最早可能源于古代戏曲和说书行业的职业习惯。这些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极强的表达能力和即兴发挥能力,因此“曲不离口”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体现,也是一种职业精神的象征。
在现代语境中,“曲不离口”也可以引申为对某一领域或技能的热爱与专注。比如,一个程序员如果整天研究代码,可以说“代码不离口”;一个画家若经常画画,也可说“画笔不离手”。
四、总结
“曲不离口”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强调的是对艺术或技能的熟练掌握和持续练习。它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可,也体现了对艺术的热爱与坚持。无论是传统戏曲演员,还是现代领域的专业人士,都能从“曲不离口”中找到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