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典故及解释】“请君入瓮”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史书《资治通鉴》,用来比喻让对方自己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或陷阱中。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常用于现代语境中,形容一种巧妙的反制手段。
一、典故来源
“请君入瓮”最早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上》。故事讲的是唐朝时期,酷吏周兴与来俊臣一起审理案件。有一天,来俊臣想审问一个犯人,但此人拒不招供。于是他请教周兴:“如果有人不肯认罪,该怎么办?”周兴说:“这很简单,可以把他放在大瓮里,用炭火慢慢烧,自然会招供。”来俊臣听后,笑着说:“我正好有一个‘客人’,请您来帮我‘请他入瓮’吧。”于是,周兴被“请”进了他自己建议的刑具中,最终不得不认罪。
二、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请君入瓮 | 
| 拼音 | qǐng jūn rù wèng | 
| 出处 |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上》 | 
| 含义 | 比喻让对方陷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或陷阱中。 | 
| 用法 | 多用于讽刺或调侃,表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 
| 近义词 | 自作自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 反义词 | 以德报怨、宽宏大量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职场中:某员工总是推卸责任,领导用他之前提出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结果他也不得不接受。
2. 生活中:朋友答应帮忙却总是拖延,你用他曾经说过的话提醒他,让他无言以对。
3. 谈判中:对方提出不合理要求,你用对方的逻辑来回击,令其陷入被动。
四、文化意义
“请君入瓮”不仅是历史中的一个有趣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司法制度的严苛和权谋斗争的复杂。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智取胜”的智慧,强调了因果报应和自我反省的思想。
五、总结
“请君入瓮”这一成语,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语言生动,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和文学作品中。它不仅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智慧体现。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