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补拙出自哪里】“勤能补拙”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意思是勤奋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它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克服自身的局限。
一、出处考证
“勤能补拙”最早见于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字子瞻)的《晁错论》中。原文如下:
>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夫天下之大,人之众,才之多,而欲以一人之智,而尽天下之理,是未尝不败也。故曰:‘勤能补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资质平庸,但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苏轼在这里用“勤能补拙”来强调努力的价值。
虽然“勤能补拙”在苏轼的文章中出现过,但这一思想在古代文献中早有体现,如《荀子·劝学》中也有类似的思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说明“勤能补拙”的理念并非苏轼首创,而是对古代勤奋精神的一种总结和升华。
二、与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勤能补拙 | 
| 出处 | 宋代苏轼《晁错论》 | 
| 含义 | 勤奋可以弥补天资的不足 | 
| 思想来源 | 古代儒家思想,如《荀子·劝学》 | 
| 使用场景 | 鼓励人们通过努力克服自身不足 | 
| 文化意义 | 强调勤奋与坚持的价值,具有教育意义 | 
三、结语
“勤能补拙”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即使天赋不足,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也能取得成功。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去践行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