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望指什么】在古文或诗词中,“七月既望”是一个常见的表达,尤其在《赤壁赋》中出现过。其中“望”字的含义常常引起读者的疑问。本文将从字义、文化背景及具体语境出发,对“七月既望”中的“望”进行详细解析,并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七月既望”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赤壁赋》等经典文本中。这里的“望”并非现代汉语中“希望”的意思,而是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既望”则表示“已经过了望日”,即十六日。因此,“七月既望”指的是农历七月十六日。
这一用法源于古代天文学和历法体系,古人以月相变化来标记时间,如“朔”为月初一,“望”为月中十五,而“既望”则是望后的第一天。这种记时方式在古代文献中非常普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二、关键词解析
| 词语 | 含义 | 来源/背景 |
| 七月 | 农历月份 | 古代纪年方式 |
| 既 | 已经 | 表示动作完成 |
| 望 | 农历十五日 | 月相变化周期 |
| 既望 | 望日之后的一天 | 即农历十六日 |
三、语境分析
在《赤壁赋》中,“七月既望”是苏轼描写游赤壁的情景,此时正值夏末秋初,月光皎洁,景色清幽。文中“既望”不仅表示时间,也渲染了作者当时的心境,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四、延伸理解
“望”在古代还有其他引申意义,如“仰望”、“期望”,但在“七月既望”中,它特指月相。了解这一点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中的时间表达,避免因现代词义混淆而导致误读。
五、结论
“七月既望”中的“望”指的是农历十五日,而“既望”则表示望日之后的第一天,即十六日。这一表达反映了古代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与时间的划分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原文七月既望望指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