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坚执锐出自何处】“披坚执锐”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将士们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个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在现代汉语中也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战斗场景或英雄气概时。
那么,“披坚执锐”究竟出自何处?以下将从出处、释义、用法及演变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出处与背景
“披坚执锐”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
> “项王乃披坚执锐,未尝败北。”
这句话的意思是:项羽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握锋利的武器,从未失败过。这反映了他在战场上的勇猛和强大。
此外,在《后汉书·马援传》中也有类似表达:
> “披坚执锐,不避锋镝。”
说明这一成语在汉代已广泛用于描述战士的英勇行为。
二、词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披坚 | 披上坚固的铠甲 |
| 执锐 | 手持锋利的武器 |
| 披坚执锐 | 形容将士们身穿铠甲、手持兵器,英勇作战 |
三、用法与例句
- 用法:多用于描写战争场面或赞扬英雄气概。
- 例句:
- 士兵们披坚执锐,奋勇向前。
- 将士们披坚执锐,誓死保卫国家。
四、成语演变与文化意义
“披坚执锐”作为古代军事术语,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英勇精神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均有类似表达,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披坚执锐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后汉书·马援传》 |
| 释义 | 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形容英勇作战 |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战争或英雄气概 |
| 文化意义 | 表达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披坚执锐”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着古代将士的英勇形象,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