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伏夜出的意思】“昼伏夜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动物或人的活动规律。它字面意思是“白天隐藏,夜晚出来”,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白天不活动、只在夜间活跃的生物或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昼伏夜出 |
拼音 | zhòu fú yè chū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昼伏夜出,如鼠如虫。” |
含义 | 白天隐藏,夜晚出来,形容行为隐秘或活动时间特殊的人或动物。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动物习性或人的行为方式,也可比喻人做事低调、谨慎。 |
近义词 | 避昼趋夜、夜行昼伏 |
反义词 | 昼出夜入、日出而作 |
二、常见用法与例子
1. 动物类:如蝙蝠、猫头鹰、老鼠等,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则躲藏起来。
- 例句:蝙蝠是典型的昼伏夜出动物,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晚上才出来觅食。
2. 人类行为:有时也用来形容一些人喜欢夜间工作或生活,比如夜班工人、夜间工作者等。
- 例句:他是个昼伏夜出的程序员,白天很少出门,晚上却常常熬夜写代码。
3. 比喻意义:也可比喻人做事低调、不张扬,或行事隐秘。
- 例句:这个神秘人物总是昼伏夜出,很少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
三、使用注意事项
- “昼伏夜出”多用于描述动物或特定人群的行为习惯,较少用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述。
- 在正式写作中,应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成语,避免误用。
- 若想表达更具体的行为模式,可结合其他词语一起使用,如“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
四、总结
“昼伏夜出”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主要用于描述某些动物或人的活动规律。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生物习性,也能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用来描绘特定的行为模式。通过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让语言更加丰富、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