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被叫做什么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地区和历史时期,重阳节也有着多种别称和习俗。了解这些别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节日,也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一、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菊花节”等,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的节日。由于“九”在《易经》中被认为是阳数,而九月初九由两个“九”组成,因此被称为“重阳”。重阳节的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其中登高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在现代,重阳节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尤其是在2013年之后,被正式定为“老年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的重要日子。因此,重阳节不仅是传统节日,也承载了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
二、重阳节的别称及含义一览表
别称 | 含义说明 |
登高节 | 因重阳节有登高避灾、祈福的习俗,故得名。 |
菊花节 | 重阳节正值秋菊盛开时节,人们常赏菊、饮菊花酒,因此得名。 |
老人节 | 自2013年起,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老年节”,强调尊老敬老的社会价值。 |
重阳节 | 因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重阳,故称为“重阳节”。 |
阳节 | “重阳”即“双阳”,指两个阳数相重,故称“阳节”。 |
赏菊节 | 重阳节有赏菊、咏菊的传统,尤其在文人墨客中盛行。 |
茱萸节 | 古人认为茱萸可驱邪避灾,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故称“茱萸节”。 |
三、结语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无论是登高远眺、赏菊饮酒,还是尊老敬老,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了解重阳节的别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