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胆颤心惊的意思】“胆颤心惊”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遇到危险、紧张或害怕的情况时,内心极度恐惧、紧张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因恐惧而心跳加速、胆子发颤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一、成语释义
- 词义:形容非常害怕、紧张,连胆子都发颤,心脏也感到不安。
- 结构:由“胆”和“心”两个身体部位构成,强调心理上的极度恐惧。
- 感情色彩:中性偏负面,多用于描述紧张、害怕的场景。
- 使用场合:常用于叙述事件中的紧张氛围,如突发事件、危险情境等。
二、成语出处
“胆颤心惊”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明清小说中,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用以描写人物在惊险场面中的心理状态。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心惊肉跳、惊慌失措、提心吊胆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泰然自若 |
四、使用示例
1. 听到那声巨响,他吓得胆颤心惊,浑身发抖。
2. 在悬崖边行走,稍有不慎就会胆颤心惊。
3. 看到那场车祸,围观的人无不胆颤心惊。
五、成语解析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胆颤心惊 |
拼音 | dǎn chàn xīn jīng |
结构 | 联合式 |
词性 | 联合式动词/形容词 |
用法 | 多作谓语、定语 |
出处 | 明清小说(如《水浒传》) |
造句 | 他在黑暗中独自前行,胆颤心惊。 |
常见场景 | 危险、紧张、恐怖的情境 |
适用对象 | 人、动物、角色等 |
六、总结
“胆颤心惊”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广泛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危险或突发情况时的恐惧心理。它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场景的紧张感。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