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满一百岁被称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人们对长寿有着极高的尊重和崇敬。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朝代对百岁老人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也反映了对长者的敬意。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整理。
一、
在我国古代,百岁老人被称为“期颐”或“百岁翁”,这是对年过百岁的长者最正式的尊称。此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其他较为常见的称呼,如“耄耋”、“古稀”等,但这些更多是指年龄较大但未到百岁的老人。只有真正达到百岁的人,才被赋予更特殊的称号。
“期颐”一词源于《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意思是说,人活到一百岁,已经可以依靠子女或晚辈来供养自己,因此称为“期颐”。这个称呼在后世被广泛使用,并成为百岁老人的标准称谓。
除了“期颐”之外,古代也有“百岁翁”“寿星”等非正式的称呼,多用于民间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长寿者的赞美。
二、表格:古代对百岁老人的不同称呼及含义
称呼 | 出处/来源 | 含义说明 |
期颐 | 《礼记·曲礼上》 | 百岁老人,表示可以依靠子孙赡养,是古代对百岁老人最正式的称谓。 |
百岁翁 | 民间/文学作品 | 非正式称呼,泛指百岁老人,常见于诗词或地方志中。 |
寿星 | 民间习俗 | 表示长寿的象征,常用于祝福或庆祝场合,不特指百岁。 |
耄耋 | 古代文献 | 泛指高龄老人,通常指八九十岁,不专指百岁。 |
古稀 | 杜甫诗句 | 指七十岁,是古代对老年的一个重要阶段,但不包括百岁。 |
三、结语
古代社会对百岁老人极为尊敬,“期颐”不仅是对他们长寿的肯定,也是对其德行与智慧的认可。虽然现代生活中“期颐”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在一些传统节日或文化活动中,仍能感受到这种对长寿者的敬仰之情。
通过了解这些称呼,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尊重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