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香窃玉的汉语大词典】“偷香窃玉”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成语,常用于描述男女之间私密而暧昧的关系。在《汉语大词典》中,该成语被收录为一个具有历史背景和文学意蕴的词汇。以下是对“偷香窃玉”的详细解析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成语 | 偷香窃玉 |
拼音 | tōu xiāng qiè yù |
释义 | 原指偷取女子的香料或玉器,后引申为男女私情,尤其是不正当的恋情。 |
出处 | 《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常以事入禁中,帝(晋武帝)问曰:‘卿何以得此?’对曰:‘妾尝夜起,见王安丰偷香窃玉。’”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口语中,带有贬义或调侃意味,形容男女之间不正当的亲密关系。 |
近义词 | 私通、偷情、风流韵事 |
反义词 | 纯洁爱情、正派感情 |
二、文化背景
“偷香窃玉”最早出自魏晋时期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原意是男子趁女子不备时偷偷拿走她的香料或玉器,后来逐渐演变为对男女私情的委婉说法。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男女关系的某种隐晦态度,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情感描写的一种含蓄表达方式。
在古典文学中,“偷香窃玉”常用来描写才子佳人的浪漫情节,但也往往带有道德批判的意味,暗示这种行为不符合传统礼教。
三、现代使用情况
在当代汉语中,“偷香窃玉”虽然仍被使用,但其使用频率已大幅下降,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影视剧本或网络文学中,作为一种带有古风色彩的表达方式。
此外,该成语在一些地方方言中也有变体,如“偷香摸玉”、“偷香窃色”等,但其核心含义基本一致。
四、总结
“偷香窃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工具,更是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和文学风格的缩影。尽管现代社会对这类词语的使用更加开放,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结语:
“偷香窃玉”虽有暧昧之感,但在文学与历史的语境中,它承载着一段独特的文化记忆。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演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与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