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本义是什么】“来”是一个在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字,常用于表达“到来”、“来到”等含义。但在古代汉语中,“来”的本义并非仅指“到来”,其原始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本文将从字形、字义演变、古文用法等方面,总结“来”的本义。
一、字形分析
“来”字的甲骨文形态像一个人张开双臂向某处走动的样子,表示“走向”或“到某地”。金文中“来”字略有变化,但基本保持了原意。
字形阶段 | 形状描述 | 含义 |
甲骨文 | 人形张臂行走 | 表示“走向”或“到来” |
金文 | 略有变化,仍为人形 | 含义未变 |
小篆 | 更加规整 | 含义延续 |
二、本义与引申义
根据《说文解字》,“来”本义是“至也”,即“到达”之意。它最初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从别处移动到眼前,如“来客”、“来人”。
随着时间推移,“来”逐渐发展出多种引申义,包括:
- 时间上的“将来”:如“未来”、“将来”
- 动作上的“前来”:如“请来”、“引来”
- 语气助词:如“来了”、“来了吧”
这些引申义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常见,但它们都源于“来”的本义——“到达”。
三、古文中的使用举例
句子 | 出处 | “来”的含义 |
“君子所,其来之。” | 《诗经·小雅》 | 来到、到达 |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论语》 | 此处“来”无直接出现,但“来”常用于类似语境中表示“前来”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来”可理解为“前往”或“到来” |
四、总结
“来”的本义是“到达”或“到来”,最早用于描述人或事物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随着语言的发展,“来”衍生出多种引申义,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然而,无论其含义如何演变,其最初的字形和意义始终指向“到达”这一核心概念。
项目 | 内容 |
本义 | 到达、到来 |
字形来源 | 甲骨文象人形,表示走向 |
引申义 | 将来、前来、语气助词等 |
古文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移动或到达 |
通过了解“来”的本义,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古文,也能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中该字的多样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