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什么意思】“病入膏肓”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原本是描述疾病发展到极点的状态,后来被引申为事物或人的情况已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病入膏肓 |
拼音 | bìng rù gāo huāng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含义 | 指病情严重,已无药可救;引申为事情或人的情况已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状况已经非常糟糕,难以挽救。 |
近义词 | 无可救药、积重难返、病入骨髓 |
反义词 | 起死回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
二、成语故事背景
“病入膏肓”最早出现在《左传·成公十年》中,讲的是晋景公生病的故事。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大鸟,被一个叫桑田的人射中了眼睛。后来他真的生病了,医生诊断后说:“这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病已经深入到心脏和脂肪之间,无法通过针灸或药物治疗,说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无法治愈。
三、现代用法与例子
1. 用于描述病情
- 例句:他的心脏病已经病入膏肓,医生也束手无策。
2. 用于比喻事情或人的状态
- 例句:公司管理混乱,问题早已病入膏肓,再不改革就完了。
3. 用于批评或警示
- 例句: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病入膏肓,后果不堪设想。
四、总结
“病入膏肓”不仅是一个关于医学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现实状况的深刻描述。它提醒人们,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已经难以挽回。因此,面对问题要及时应对,避免“病入膏肓”的局面出现。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典故,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