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什么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勾结、狼狈为奸的行为。这个成语出自唐代科举考试的典故,后来被广泛用来批评那些不正当的联合或合作行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沱瀣一气 |
拼音 | háng xiè yī qì |
出处 | 唐代《新唐书·李商隐传》:“李宗闵、牛僧孺等,皆有才望,而素不相能,其后更相倾夺,遂成水火,世谓之‘牛李党争’。然其徒党,多出寒门,而士族之子弟,亦有附之者,时人号曰‘沆瀣一气’。” |
本义 | 原指夜间的雾气,比喻彼此投合、互相勾结 |
引申义 | 形容坏人之间勾结在一起,做坏事 |
二、成语用法
- 结构:联合式
- 感情色彩:贬义词
- 使用场景:常用于批评腐败、官商勾结、同流合污等不良现象
- 常见搭配:沆瀣一气的人、沆瀣一气的行为、沆瀣一气的团伙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同流合污、狼狈为奸、臭味相投 |
反义词 | 两袖清风、光明磊落、洁身自好 |
四、例句解析
1. 他和那些贪官污吏沆瀣一气,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说明两人有共同的不良目的,联手作恶。
2. 这种沆瀣一气的行为,最终会被人民所唾弃。
——强调这种行为不得人心,终将失败。
五、总结
“沆瀣一气”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坏人之间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行为。虽然它源自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故,但如今已广泛用于现代语境中,尤其是在批评腐败、权钱交易等社会问题时更为常见。在日常交流中,正确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准确表达对某些不良现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