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不容辞的释义】“义不容辞”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强调在面对道义、责任或义务时,不能推卸、不能逃避,必须勇敢承担。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为了更好地理解“义不容辞”的含义及其用法,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相关信息。
一、成语释义总结
“义不容辞”出自《左传》,原意是“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后来演变为现代汉语中表示“责任重大,不能推脱”的成语。它的核心在于“义”与“责”的结合,强调在道德、职责面前应有担当。
- 词性:动词性成语
- 感情色彩:褒义
- 使用场合: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如演讲、文章、新闻报道等
- 近义词: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 反义词:推三阻四、避重就轻、推诿塞责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义不容辞 |
拼音 | yì bù róng cí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义,利也;辞,让也。” |
本义 |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
现代引申义 | 责任重大,不能推脱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感情色彩 | 褒义 |
使用场合 | 正式、书面语境,如演讲、文章、新闻报道等 |
近义词 | 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当仁不让 |
反义词 | 推三阻四、避重就轻、推诿塞责 |
例句 | 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三、使用建议
在实际写作或口语中,“义不容辞”可用于表达对某项任务、责任或使命的坚定态度。例如:
- “作为一名教师,传授知识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 “面对困难,他选择了义不容辞地站出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成语语气较为庄重,不宜用于日常随意对话中。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义不容辞”的含义、用法及适用场景,帮助读者在实际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