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诘屈聱牙意】“诘屈聱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文字或语言晦涩难懂、难以理解。这个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原文为:“周诰汉诏,诘屈聱牙。”意思是说周朝的文告和汉代的诏书语言艰深,不易通晓。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诘屈聱牙 | jí qū áo yá | 形容文字或语言曲折、难懂、不流畅 | 唐·韩愈《进学解》 | 多用于文学、文章或语言表达中,带有贬义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诘屈聱牙”最早见于韩愈的文章,原指古代公文的文风过于繁复、晦涩。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批评,尤其在现代语境中,常用来形容某些文章或讲话内容复杂、逻辑不清、难以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诘屈聱牙”不仅用于书面语,也常用于口语中,尤其是在评价他人表达时,表示其语言不够清晰、不够通俗。
三、使用场景与常见搭配
场景 | 示例句子 | 说明 |
文学评论 | “这篇文章的语言诘屈聱牙,让人难以读懂。” | 用于批评文章表达不够流畅 |
日常交流 | “他说话总是诘屈聱牙,我听不懂。” | 表达对对方语言的理解困难 |
教育领域 | “老师讲解时要避免诘屈聱牙,让同学们容易理解。” | 强调教学语言应简洁明了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说明 |
近义词 | 咬文嚼字、晦涩难懂、艰深难解 | 都表示语言表达复杂、难以理解 |
反义词 |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 表示语言表达清晰、易懂 |
五、总结
“诘屈聱牙”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最初用于描述古代公文的文风,后逐渐扩展到对语言表达方式的评价。它强调的是语言的复杂性和难以理解性,常用于批评文章或讲话不够清晰、不够通俗。在现代语境中,使用该词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避免过度贬义,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与可读性。
结语:
在写作和表达中,我们应当追求语言的清晰与自然,避免陷入“诘屈聱牙”的误区。好的表达,不仅在于内容的深度,更在于传递的效率与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