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简称ICP)是一种在妊娠期间出现的肝脏功能异常疾病,主要表现为胆汁流动受阻,导致胆汁酸在血液中积聚。该病多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常见于第二或第三孕期,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一定风险。
ICP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黄疸、恶心等,但最典型的症状是全身性皮肤瘙痒,尤其是手掌和脚底更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常规产检中发现胆汁酸升高。
虽然ICP不会对孕妇造成严重伤害,但可能增加早产、胎儿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的风险。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保障母婴健康至关重要。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英文名称 |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 |
发病时间 | 多见于妊娠中晚期,尤其是第二、三孕期 |
主要症状 | 全身性皮肤瘙痒(尤其手掌、脚底)、轻度黄疸、恶心、乏力 |
病因 | 尚不明确,可能与激素变化、遗传因素、胆汁代谢异常有关 |
诊断方法 | 血液检查:血清总胆汁酸(TBA)升高、转氨酶升高 |
风险因素 | 遗传史、多胎妊娠、既往有ICP病史、某些种族(如智利、南美裔) |
对胎儿的影响 | 增加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风险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如熊去氧胆酸)、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必要时提前分娩 |
预后 | 多数患者在产后自行恢复,不影响长期健康 |
通过早期识别和规范管理,可以有效降低ICP带来的风险,确保母婴安全。建议有相关症状的孕妇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和专业评估。